发布时间:2025-04-16 发布人:永年区政府办
贾公彦(唐)
贾公彦(生卒年不详),洺州永年人。永徽中官至太学博士。著有《论语疏》15卷,《仪礼疏》50卷,《周礼疏》40卷,《礼记疏》50卷。尤其发挥郑学,最为详明,子,大隐,以经义世其家。
高正臣(唐)
高正臣(生卒年不详),永年人。与皇室联姻,官至卫尉卿。善吟咏诗赋,交接宾明,故与当时文人名士多有交往。书学王羲之,睿宗最喜爱。金陵(今南京)有正臣所书牌碣。
李庆嗣(金)
李庆嗣(生卒年不详),洺州人。少举进士不第,弃而学医,读《素问》诸书,洞晓其义。天德间,岁大疫,庆嗣携药与米送给贫民,全活甚众。年80余,无疾面终。著有《伤寒纂类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针经》等书。
王磐(元)
王磐(生卒年不详),字文炳,广平永年人。世业农,岁得麦万石,乡人号万石王家。父禧,金末人财佐军兴,补进义副尉。国兵破永年,将屠其城,禧复罄家赀以助军费,众赖以免。金人迁汴,乃举家南渡河,居妆之鲁山。
磐少时,从麻九畴学于郾城,客居贫甚,日作糜一器,划为朝暮食。26岁,中进土,授归德府录事判官,不赴。自是大力于经史百氏,文辞宏放,浩无涯涘。及河南被兵,磐避难淮襄间。襄阳兵变,乃北归。东平总管严实,兴学养士,迎磐为师,受业者常数百人,后多为名士。
中统元年,曾拜益都等路宣抚副使,后以疾免。李坛素重磐,以礼延致之。磐亦乐青州风土,乃买田置宅,有终焉之意。及坛谋不轨,磐觉之,脱身至京师。世祖嘉其诚节,抚劳甚厚。坛平,遂挈妻子至东平,召拜翰林直学士,同修国史。
出为真定、顺德等路宜慰使。惩治贪暴不法的达鲁花赤忙兀得和恃势称霸的西域大贾。复人翰林为学士,开太常少卿。人见宰相,议罢重税害民的转运司,谏阻权臣阿合马名为合并中书、尚书二省为一,实为罢右丞相安童权柄的奏议。当时皇帝因天下囚徒很多,命诸路自死罪以下放囚回家,次年八月返京听审,囚果如期到,皇帝怜钢众囚。事后命词臣作诏告诚天下,皆不称意,独磐以纵囚之意命词,帝甚喜,予以嘉奖。磐年迈,请求还家,帝不允。磐曾多次奏议,建树颇多,在伐宋和进攻日本等重大事件上皆能以国家大局为重而谏言。磐资性刚方,闲居不妄言笑,每奏对不阿意承顺,虽被权贵侧目,也不介意。阿合马掌权,用重金令磐作碑文,被磐拒绝。所荐宋道、雷膺、魏初,徐琰、李谦等,后皆为臣。磐还家后年至92岁谢世。赠端贞雅亮佐治功范、大傅、开府仪同三司,追封洺国公,谥号文忠。
吴元珪(元)
吴元珪(? -1323),字君璋,永年人。自幼受教于其父,简重善深思。凡征谋,治法、律令诸章程深得其授。至元十四年(1277年), 世祖召见,命侍左右,授后卫经历佩金符。十七年,从幸上都,受命取御药于大都万岁山,无珪乘传,未尽一昼夜而返,帝奇其速,擢枢密都事,升经历。帝问其制度。元珪应对详明,帝益奇之。定官属,均俸禄、给医药、设学校、置屯田,裁奏无不准。二十六年,参议枢密院事,凡有兴作,必闻于枢府。不久,升枢密院判官。二十八年,除吏部侍郎,迁左同郎中。三十一年,参议中书省事。大德元年(1297年),任吏部尚书。选曹铨注,多有私乡里者,元日:“此风不可长,川党、朔党之兴,宋之所由衰也。”请谒悉皆谢绝。三年,宣抚燕南,劾贪吏若干人,迁工部尚书。河朔连年水旱,五谷不登,元珪言:“春秋之义,以养民为本,凡用民力者必书。盖民力息,则生养遂;生养遂,则教化行而风俗美。”一时,土木工稍息。六年,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,为官一无所污。武宗即位,拜枢密副使,议政中书,皆切于世务。特加平章政事。皇庆元年,出拜江浙省左丞。延佑元年(1314年), 拜甘肃行省左丞,后复为枢密副使,特加荣禄大夫,赐钞五干缗,貂裘二袭。元珪一生,重于利民,至治元年(1321年),以年老致仕,三年卒。泰定元年(1324年)赠光禄大夫,河南等处行省平章政事、柱国,追封赵国公,谥忠简。三年,复加推诚住理功臣、光禄大夫、司徒。
连矿(明)
连矿(生卒年不详),字白石,永年裴坡庄人。嘉靖五年进士,选为庶吉士。后补为日照县知事。该县地瘠民贫,多有因赋税而逃亡者。矿认真审查修定,使负担尽趋合理,地方遂得安定。嘉靖十三年,御史李新芳过广平,将入城,门卒燃炮欢迎,但屡点而不发。及新芳进城门,火炮忽然爆发,新芳受惊仓惶离去,怀疑永年知县周谧暗中谋害。遂发文,正定守备率兵二千赴广平擒剿,知府及下属官吏以至百姓皆逃散,一城尽空。巡抚周金上书奏劾,罪下督察院详议。而都御史王廷相庇护,新芳与周金相争。连矿上书为府县力辩,才使朝廷令刑部罢新芳官。连矿性情豪爽,读书好古,不轻与人苟合,所作诗文为人推赞。书法端庄遒道劲如其为人。著有《明山疏稿》、《燕山漫稿》。后升任总河都御史,祀于乡贤祠。后世永年一带关于连矿的传说故事很多。
姚三让(明)
姚三让(生卒年不详),字益轩,永年尚古村人。万历二年进土,任祁门知县。政绩显著,提升御史巡盐河东。量高下,别亢潦, 为塍珍,以时转运,颇益盐政。
按陕西,值岁荒,百计抚恤,饥而不害,再升应天,入掌河南道,因争立王储(太子)被罢官。泰昌中追赠光禄寺少卿。
杨鹤(明)
杨鹤(1462-?),永年县西苏乡方头固村人,生于明天顺壬午年间(1462年6月21日)。幼聪敏,善记诵,所学经史子集多有创见和独到之处,成绩优秀。进学以后,不求仕进,立志办学为塾师。
杨鹤执教期间,因材施教,对所有生徒,无论年岁长幼,一律按程度讲授,夜以继日,不避艰辛。在教学过程中,严格按照讲授之规条训导学生。在教法上,耐心启迪,循循善诱,诲人不倦。
杨鹤生活俭朴,性格温和,为人忠厚、诚实。注重身教,言行如一,故方圈乡里,慕名从学者甚多。
自弘治至正德二十余年间,许多人推荐他辞教做官,屡荐不就,故先生德行、才茂,更加闻名乡里。
杨鹤执教数十年如一日,其培养之生徒,不少跻身仕途,仅进学者就达数百人,其中三个为进士,八个为举人。
时至癸酉(1513年), 先生50岁。在亲友的一再劝导下,勉强赴试,进为贡生。后屡擢不就,安心执教。
正德十五年(1520年),杨先生被敕封为南京卫知事,敕封催道,急如星火,杨只好赴任。临行之前,献私宅为学馆,捐私田为学田,让众多生徒继续求学上进。
在南京任职数年,左右长僚无不称赞其德,奏举先生升迁者甚多,方冀其晋升之时,杨鹤溘然而逝。又二年,归葬故里,门人三进士共议先生捐地献宅之义举,遂名所教之义学为“九皋义学”,并立碑示意。该义学一直办到1932年,历时476年。
杨鹤一生执教,很有政声,弟子连矿撰文日:“鸣呼!先生有温良朴茂之德,有忠信诚笃之行,有静身清雅之学,有恭慎勤敏之操,予侍久获深淑焉。呜呼!先生可谓世之杰也。”
冀如锡(清)
冀如锡(生卒年不详),字公冶,永年县冀尹固村人。顺治二年进士,由刑部郎中为襄阳府知府。时地方多盗,所至皆剽掠,如锡修葺城垣,守御甚严,贼不敢犯。吴三桂反,清军南下襄阳,道路阻塞,如锡建议修整,诸道悉通。迁山西盐运使,又升浙江按察使,时称无冤狱。擢光禄寺卿。晋太常卿通政使,工部侍郎,改兵部。未几,为都御使,诸所条奏皆关大体。三月,转工部尚书。会淮阳河决,奉命审视,指挥所及,河流顺轨。如锡有大心力而不露主角,家境宽裕而注重节俭,妻妾不衣罗绮,德盛礼恭,不愧乡里。
申涵光(清)
申涵光(生卒年不详),字孚孟,号凫盟,永年申庄人,佳允(胤)之子。顺治中恩贡生。少以诗名河朔间。与殷岳、张盖称“畿南三才子”,绝意仕进,累荐不就,晚年名益盛。诗以少陵为宗,而兼采高、岑、王、孟之长。著有《聪山诗集》、《聪山文集)、《荆园小语》诸书。
胡鲤(清)
胡鲤(生卒年不详),字上池,永年人。尚书瓒从元孙,幼敏悟,好医术,博读诸方书,读毕辄焚之,复诵皆上口。遇农人弓尚贤于途,讶其色病,为诊之曰:“明日午当死。”果应其然。鲤有族侄妇暴死,诊之曰:“当产、血迷、非死也,且生男。”使人撬其齿,灌药而活,果生男。有一方产而死者,请鲤诊之,鲤速以缝衣针针之,母子俱活。鲤中表李老人病笃,鲤投药二剂而起。李氏有名芝田者,方陪鲤谈笑,鲤嘱为其治后事,七日当死,逾七日,芝田果死。李参政承蜩为诸生时,将赴京兆试,鲤偶诊之曰:“至赵州病,逾试期乃愈。”竟如鲤言。饶阳路吏部名医病痢二年,他皆以痢治疗,鲤诊之肠痈也,不欲面愧诸医,而暗投肠痈之剂,遂愈,诸医感服。旗校张琦妻病,鲤曰:“胎为药误,死腹中,左背烂矣。”投之药,果下男胎,而左背烂,妇无恙。鲤所治,皆应手活;其不可为者,终不发药。从学医者,至百有六人,莫能得其术。晚以子福宏贵,封兵部主事,次子烈宏岁贡,禧宏顺治甲午举人,孙芝发,顺治丙戌进士,户部主事。
杨禄禅(清)
杨福同(1799-1872), 字禄禅,名禄魁,广府南关人。家贫,性和善,幼失怙恃,佣于太和堂药行为膳夫。此药行乃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之业。偶窥陈氏者演练太极,甚喜之。经药行陈德瑚推荐,赴陈家沟学拳,其村有陈长兴者精太极拳,得王宗岳之秘诀,授徒于家,所谓牌位先生者是也。杨工作之暇辄习之,陈嘉其勤学,益指导之,杨心领神悟,其间凡三往,十有余年,备极精巧。
返里后于广府设馆授徒。40多岁时,经在京刑部四川司员外郎武汝清介绍,进京授拳。多有不服者前来较技,均被击败,时称“杨无敌”。后被延请到某王府教拳,杨将技击和健身融为一体,根据清末贵胄富室体质和生活习惯等特点,把拳势改为不猛不硬,顺遂圆活的太极拳小架子,扩大了教学对象,太极拳遂风靡京师。杨有三子:曰锜、曰钰、曰鑑。锜早卒,钰得其技之七、八,鑑得其二、三,二人均随父在京授拳。晚年返回故里。杨被后人尊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。
武澄清(清)
武澄清(1800-1884),字霁宇,号秋瀛,少孤,家贫如洗。18岁为诸生,授徒养母,兼课两弟汝清、河清读。成丰壬子(1852年) 进士。甲寅(1854年)补舞阳县令。在任五年,听断明决,案不留牍,减徭役以实民,设书院以兴教。是以去任之日,士民卧辙攀辕者以万计,备酒浆焚香面送者逶迤数十里。立德政碑于城关东。回籍养母,绝迹云庭。自奉甚俭,热心公益。有诗文稿行世。精太极拳,著有《搂字诀》、《释名》、《打手论》、《太极拳跋》等。
武河清(清)
武河清(1812-1880),字禹襄,号廉泉,廪贡生候选训导。性至孝,尚侠义,好武术。同郡杨禄禅学拳返里后,市诸同好,武见而好之,常与比较。素闻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,精于是技,后过而访之,研究月余,始得精妙。返里后,精益求精,遂神乎其技。后长兄澄清于舞阳盐店得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,河清见之,更有发悟。著有《太极拳解》、《十三总势说略》。河清有子五人,长用康、次用怿、三用咸、四用昭、五用极。用怿同治壬戌科举人,早卒。用康、用咸、用昭皆诸生。孙15人,次孙延绪,光绪壬辰科翰林。出宰湖北,而未尽其道,后以其道传诸其甥李经纶、李承纶。卒后,新城王树枬表其墓。
武被后人尊为武式太极拳创始人。
杨班侯(清)
杨班侯(1837- 1900),名钰,广府南关人。禄禅次子,貌清癯,富膂力,幼得父传。有宿慧,多心得,善距踊,类猿猴,精杆术,得太极之奥,能以空胜人。此王宗岳所谓先天自然之能,非人力所及者。
光绪年间,杨在瑞王邸为教师。当时有雄县刘某,精击技,善硬功,体干魁梧,赳赳然武夫也。尝以掌击巨石立碎,以两指挟制钱十枚,捏之皆碎,两臂之力何止千斤。杨在王府为师,名噪一时。刘某忌之。一日,杨与友饮于市,友同曰:“公孰胜于刘公?”杨笑曰:“刘公胜我,弗如也。” 适刘之徒过侧闻之,反其语而告其师。刘愤谒杨,不遇。及杨归家,家人语之,杨遂访刘于寓。刘既名震首都,凡击技家均不敢与较,以其膂力过人,恐有伤亡。而杨特伸一臂于案上,令执之。刘力握杨腕拟折之,杨轻举其臂,而刘之足离地者已尺许。杨作白鹤亮翅式击之,刘踣于丈外。刘不服,更与之约。及期并至,适下阶,杨前刘后,刘乘势握杨额,杨一手按刘手,作闪通臂式,将刘从其顶上掷于阶前三、四丈许。刘惭,更与杨约,较杆术于某戏院,及期杨至,而刘竟失约。当时观者如堵,杨作壁虎功于楼上以谢之。遂访刘于其寓,寓主人谓曰:“昨已携其徒潜归矣。”
杨之名由此益著,庚子后卒,年60余。子一,名兆鹏,务农于家。其徒有陈秀峰、张信义者,仅得其一。
李经纶(清)
李经纶(1833- 1892),字亦畲,广府城内人,邑庠生,候选巡检。嗜技术,尝从其舅氏武禹襄学太极拳。
威丰癸丑(1853年)年间,亦畲年22岁,禹襄游磁州相随赴磁学拳,心领神会者20年,得其精妙。亦畲躯干短小,目近视,而数十年纯功,始于守中,中于行气,归于凝神致虚,以虚灵为体,以因循为用。比手时变脸变色,静以待动,当之者辄腾空而出。时禹襄年迈,凡有习此拳术者,远近皆来从学于亦畲。如清河、磁州、临清、彰德与本境人士,拜门者日众。其最有心得者,如葛福来、姚洛朝、葛顺城、李洛同、魏庆样。本境郝和、王明德尤为精巧。先生为便于学习,特将其中之“心静、身灵、气敛、劲整、神聚”各要点,编为“五字诀”,以便学者易于从事。其著作有《五字诀》、《撒放密诀》、《太极拳小序》、《走架打手行工要言》。